高一上册历史教材

点击数:631 | 发布时间:2025-01-07 | 来源:www.jinxiuxiu.com

    正向考虑的力量,胜过一个负面思想的力量数百倍,那会减少大家某种程度的忧虑。而哀愁像婴儿一样,会慢慢被养大的。记住:别携带哀愁入睡,想想明早天边的彩虹吧。智学网高中一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一上册历史教材》,期望可以帮到你!

    篇1、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常识与能力

    1、剖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剖析经济特区打造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就。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打造的概况及影响。

    4、知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征。

    5、知道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收获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办法

    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程、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学会好入门知识,培养独立考虑问题的好习惯,提升同别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看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法,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察看、考虑、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收获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年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4、重、难题

    重点:经济特区的打造,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题:国内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征。

    5、教学办法

    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常识整理——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6、教具筹备

    1、制作课件。

    2、筹备多媒体设施及互联网设施。

    7、课程

    情景导入

    播放歌曲《春季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

    自主探究

    借助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1、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征

    探究2、对外开放的新进步——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探究3、对外开放的收获

    合作探究

    探究1、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征

    1、探究形成的背景

    探究过程设计:播放《xx届xx全会》的视频材料

    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与所学常识讨论国内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

    组织学生讨论

    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素总结

    国际背景: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国内背景:

    ①“十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紧急破坏,急切需要恢复和进步。②xx届xx全会召开,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已经决定。

    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形成。

    2、探究形成的过程

    探究过程设计:

    播放《经济特区的设立》的视频材料;

    展示“学思之窗”:国家为何决定第一在广东、福建两省设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在师生探讨交流的基础上展示讨论的结论:

    ①广东、福建两省挨近港澳,华侨多,有益于引进外资。

    ②挨近沿海,交通便利。

    ③广东、福建两省原有些经济基础较好。

    ④资源丰富。

    完成第一步经济特区创办的探究总结。

    包含:①经济特区的设立;②经济特区的意思及“特”的主要表现;③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就展示;④经济特区有哪些用途。

    结合国内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示意图完成国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

    包含:①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②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③沿江港口城市的开放;④沿边城镇的开放;⑤中国大陆省会城市的开放。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打造。

    国内政府从1988年起在沿海和中国大陆的开放城市中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指导学生阅读教程P60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城市中首批获准打造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是

    A、秦皇岛B、武汉C、合肥D、苏州工业园区

    2、从1988-2002年,国内共打造了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A、46B、47C、48D、49

    3、下列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特征的佳选项是

    ①资金来源以引进外资为主

    ②经济成分以外资企业为主

    ③具备人才、技术、常识密集的特征

    ④产业结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探究形成的特征

    结合地图,结合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由学生概括总结出来,教师借助多媒体幻灯片展示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范围。

    合作探究2、国内对外开放的新进步——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探究过程设计:

    1、播放视频文件《邓小平与上海浦东的开发》。

    2、结合视频内容及教程有关常识考虑:

    倘若你是当时的邓小平,你决定加快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基于那几个方面的考虑?

    3、由学生相互探究合作交流后,教师与师生合作一同完成上述问题。

    ①浦东开发的决定和目的:1990年4月中央政府决定开发浦东。其目的在于:

    A.以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发长江沿岸城市;

    B.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C.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②浦东开发和开放的有利条件:A.地理优势;B.交通优势;C.人才和产业优势;D.上海原有些经济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较好。

    ③成就展示:采集图片、文字资料,展示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伟大收获。如中国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等。

    ④地位和用途。注意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对常识进行整理。

    A.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是打开国内市场的金钥匙,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B.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础,是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C.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合作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收获

    探究学习设计:1、这个问题可使用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办法来完成。教师不提供固定的答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者深入城市和农村调查,知道国内对外开放近30年来的伟大收获,采集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举办一个小型的展览会。

    常识整理

    新进步

    延伸拓展

    1、材料分析题形成背景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形成过程格局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在xx大报告中写到:新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事实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的重点决策是达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进步中国。

    考虑:

    ①国内的改革开放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实行的?

    ②新时期国内已形成了什么样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③试比较近现代国内的两次对外开放。

    2、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从网上搜集沿海经济开放区进步状况的资料,配上解释说明词,举办小型展览,以展示国内对外开放的收获。

    分工:第一小组——长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二小组——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第三小组——闽南三角地带开放区

    第四小组——环渤海沿岸开放区

    有待深入考虑的教学问题

    怎么样整理新课程资源,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怎么样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展示并挖掘学生的潜质。

    篇2、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

    1、教学目的:

    1、常识与能力

    ⑴识记:希腊半岛的地点和地理特征;城邦及其特征。梭伦改革为希腊民主规范奠定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正式确定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年代”,公民大会是雅典城邦的高权力机构。雅典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政治的贡献。

    ⑵理解:地理环境在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总结并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希腊城邦的阶级与年代局限。

    ⑶运用:探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城邦形成中的影响。剖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进步的历史条件、基本特点、实质和用途。探究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衰落的根本缘由。

    2、过程与办法

    ⑴剖析地理环境、问题探究。

    ⑵剖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资料,初步学会信息处置办法。

    ⑶引导学生联系年代背景,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兴衰进步过程中剖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分步骤、分层次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剖析历史现象的办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领会古时候希腊的辉煌文化为世界文明所留下的要紧遗产。

    ⑵知道雅典民主政治“黄金年代”的要紧内容,感受古时候希腊的辉煌,剖析古时候希腊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及其历史局限,感受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

    ⑶剖析雅典民主规范产生进步的历史条件和实质,理解希腊奴隶规范的利弊得失,从宏观上把握人类文明的演进经历。

    2、重点难题

    重点:伯利克里时期的民主政治

    难题: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实质和历史用途。

    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面大家学习了“古时候中国的政治规范”,获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是国内封建社会政治规范的基本特点。但在古时候西方,民主政治和法律建设却是主流,这在古时候的希腊与罗马表现的尤为突出。当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都是由古希腊罗马的政治系统中逐步进步而来的。那到底古时候西方的民主和法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让大家通过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课“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来认识一下吧。

    [讲授新课]

    希腊文明的摇篮

    在接触古时候希腊的民主政治之前,大家需要了解希腊的地点。

    希腊坐落于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半岛---------巴尔干半岛。她被大海所环绕,因此大家称希腊文明为“海洋文明”。因为希腊地形复杂,少有大块的平原区域,而每个区域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交流不便,所以在古时候希腊形成了很多的小国家,它们被称之为“城邦”。

    城邦形成于公元前8——前6世纪,它一般包含市区和周围的农村区域,范围很小;而且,城邦一般是通过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同团体、一同地域和政治经济的独立实体。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就是它的基本特点。

    在海量的希腊城邦之中,雅典与斯巴达是两个典型的城邦。西方的民主政治源自希腊,而希腊的民主政治则以雅典为完备。下面大家就来学习雅典民主政治有什么内容。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重点要学会三大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的改革

    梭伦改革时,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这项手段使很多工商业奴隶主因财富上升了社会地位,他们与原来的贵族都占据了1、二等级。同时设立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成为高权力机关。此外,梭伦还设立新的政权机构——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前者规定除第四等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后者参与例行审判,同意上诉案件。废除去债奴规范。

    影响: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的改革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把整个雅典城邦分为10个地域部落,以取代过去的4个血缘部落。克里斯提尼的这一举措,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权势。设立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类改革手段,使雅典民主政治正式确立起来。

    雅典民主的“黄金年代”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进步到顶峰,被叫做“黄金年代”。

    伯利克里改革的手段比较全方位,而且非常彻底,共有六项:第一,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执政官和几乎所有其他官职向各等级男士公民开放;第二,改革公民大会,规定它是雅典城邦的高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官员选举任免等事情,凡二十岁以上男士公民均可参加,每一个人在大会中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第三,改革五百人会议,规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处置国家大事;第四,提升陪审法庭地位:负责审理各类要紧案件,参与立法;第五,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第六,发放薪资和津贴,调动公民参政的积极性,

    雅典民主规范的评价

    雅典民主规范保证了希腊文明的灿烂辉煌,而且当今欧美海量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差不多都源自它。第二,雅典民主政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大限度凝聚本邦公民,以保

    持我们的独立性,对外则是为了掠夺别人的财富和奴隶。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第一,它是少数人的民主,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权享受民主政治;第二,它是打造在奴隶规范的基础之上的。

    [本课小结]

    以上就是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而古时候希腊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基本的特征就是少数人即奴隶主的民主。

    篇3、解放战争

    教学目的

    1、常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学会重庆谈判、全方位内战、三大战役、北平和谈和渡江战役等入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办法

    本节课主要使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解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考虑、剖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办法,注意培养学生培养独立考虑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重视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方位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起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B重点难题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题:重庆谈判中共怎么样应付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方案

    C教学办法

    本节课主要使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解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考虑、剖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基本办法,注意培养学生培养独立考虑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重视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方位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D教学过程

    全方位抗战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抗战为何会获得终胜利?中国抗战的胜利具备什么意义?

    提示:课本P74-77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筹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方案,为发动内战做筹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共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儿呢?今天大家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1、内战的爆发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的矛盾。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

    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

    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

    2、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45年8月――46年夏

    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蒋介石喊和平只不过一个幌子,为何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假如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假如毛泽东去了,就能借助谈判的机会,一则争取运兵备战的时间,再则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达成他们的“军令统一”、“政令统一”的目的。

    ①时间:1945年8月

    ②结果:签订《双十协定》

    ③意义:

    A共产党在政治上获得主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

    B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

    C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若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2:毛泽东已经洞悉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为何还要冒生命危险,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

    为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争取早日达成国内的和平民主等。

    政协会议。1946年,重庆。结果:通过了有益于人民的决议。

    3、全方位内战的爆发

    时间:1946年6月

    国民党的全方位进攻——失败

    从1947年春起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山东——失败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全方位内战爆发了。接着,国民党军队又向其他解放区举行全方位进攻,中国人民自卫的解放战争开始了。在敌人的全方位进攻面前,人民解放军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和策略方针。互合适合,集中优势兵力,拓展大规模运动战。经8个月的作战,人民军队歼敌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方位进攻。蒋军的全方位进攻受挫,机动兵力锐减,从1947年3月开始,被迫重点进攻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设问:为何重点进攻这两个解放区呢?

    蒋介石集团的策略企图是从解放区的东西两翼与人民军队的主力决战,并将解放军堵在黄河以北,使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内进行。到8月间,蒋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基本上被粉碎了。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的指挥下,5月中,发动了的孟良崮战役,不久,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了。

    为配合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为解放战争提供坚实的保障,中共在解放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

    3:在艰苦的解放战争之余,中共还在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结合课本学思之窗考虑:土地改革运动的拓展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哪些关系?

    土地改革运动拓展使解放区后方愈加巩固,翻身农民不只踊跃参军,支援前线,还积极承担抬担架、送粮草等任务,这所有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争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

    2、策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策略反攻

    4:结合课本的资料回放考虑: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什么?何为内线战争?何为外线战争?

    “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在外线很多歼敌”;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光复失地”。外线——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攻,属策略进攻性质。内线——是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国民党的进犯,属策略防御性质。

    时间:1947年6月

    主攻方向:中原

    标志: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策略反攻的序幕。

    过渡:1948年夏,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策略决战的机会已经成熟。1948年9月—1949年1月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策略决战——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程,指导学生制表总结三大战役概况。

    战果: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5:为何策略决战第一在东北战场展开?

    第一在东北战场展开决战。这是由于,它既能够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策略缩短企图,又可以使东北人民解放军腾出手来转入关内作战,还可借助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从而有益于整个战局的进步。除此之外,当时东北战场的态势对人民解放军也为有利,夺取决战胜利较有把握。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谈判

    缘由:国民党――战场上的溃败,蒋介石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

    中共―――为飞速结束战争,达成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结果: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用途: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的阴谋,打破了其划江而治的美梦。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98问题阐释1

    2、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了基本胜利。

    3、进军全国

    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渡江战役或占领南京

    2)“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含义是鼓足勇气,乘胜追击,把革命进行到底。

    3)诗句中所涉及的城市在历曾称“虎踞龙盘”之地。请列举近代曾定都于此的政权:太平天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国内意义:结束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独立、统一的新中国马上诞生。

    ②国际意义:改变世界政治格局,激励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

    ③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98思维启迪3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协定、决议,发动的全方位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在解放战争第一年里,人民解放军获得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的胜利。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人民解放军转入策略反攻。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结实基础。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灭。中国人民民主主义革命获得伟大胜利。

    E布置作业:

    1、本课评测答案提示:

    A、争取和平民主斗争阶段。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参加政协会议,通过有益于人民的政治协议,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方案,争取中国的和平与民主。

    B、策略防御阶段,军事上粉碎国民党的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政治上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C、策略反功阶段,千里挺进大别山。

    D、进行策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基本解放全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马上诞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备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激励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常见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学习延伸答案提示:

    第一需要知道提出“两个务必”的背景。当时,中共面临新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马上获得胜利、中共马上成为执政党。此时假如任由党内产生和蔓延骄傲情绪,贪图享乐情绪,则大家队伍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就没办法完成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2)需结合历史和现实来考虑其意义:

    A、历,“两个务必”是大家党总结中国历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对走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长期执政的环境易使执政党产生官僚主义、懈怠、奢侈、僵化等脱离群众的危险。

    B、就现实来讲,国内面临达成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只有谦虚小心,才能与时俱进;只有艰苦奋斗,才能永不懈怠,也才能完成历史和年代赋予大家党的庄严使命。

    F板书设计:略

    G教学深思:

    1、要点拨

    常识互联网

    历史分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得胜利是什么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可以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进步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权势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的道路。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2024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因为没一个像中共那样的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这类斗争都失败了。中共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获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共之所以可以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因为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常见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进步,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同意,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质力量。

    打造一个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与其他中间阶级。因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因此,无产阶级假如要获得革命的胜利,就需要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共一直坚信这一点,并打造了一条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网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我们的周围,终获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一条要紧经验。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考试网(https://www.scxhcf.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考试网微博

  • 国家人事考试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