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工学结合,简单来讲就是需要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质,从而促进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常见面向操作职位,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中职学校商贸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于外贸业务步骤、工学交替紧密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对实质业务的操作能力,这门课程开发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进步潜能的提升。中国加入WTO将来,外贸经营权逐步放开,伴随经济全球化深入进步,社会亟需不同层次的外贸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不可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火烧眉毛,大家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点突出中职教育的技能性。
1、中职学生的特征
(一)文化基础较薄弱
目前伴随高考考试扩招的逐步推进,考上大学不再是难事,而父母又多数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大学念书成本,所以,成绩稍微好一点的孩子,宁可进普高,也不会到中职学校念书,因此,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常见比较差,基本上都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毕业生,或是不想读高中的问题学生。他们的自制能力较差,在教室里坐不住,不少学生甚至有不想上学情绪,对他们来讲,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假如教师再不改进教学办法和教学方法,就没办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计划不清楚
进入校门,不是为了学习,更不了解要如何学习,这样的情况在当今的中职学生中常见存在。大多数学生来到中职学校,是由于家人不期望他太早走进社会,或者是感觉自己在家不好玩,在学校人多比较热闹。他们没明确的学习计划,不知道我们的专业,更不了解自己以后能做什么。
(三)自我认识不能当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有过失败的学习历程,他们缺少自信,对前景十分悲观。因为缺少正确的引导,不少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之所以来到中职学校,并非由于热爱这个专业,而是被父母逼着来学校的。所以,他们干脆就破罐子乱摔,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
以上这几种状况都是非常容易见到的。当然,中职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我们的优点,譬如动手能力比较强,思维比较活跃,容易同意新事物等。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改进教学办法,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质业务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2、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操性非常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应与实质的贸易工作相结合。但,不少教师因为缺少外贸工作经验,在讲课时仍然以理论为中心,只重视书本常识的解说,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过程不够生动,互动性差。因为中职学生本身基础较差,加上课堂讲授枯燥无味,很多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术语的基本定义、进出口贸易的每个环节、各项买卖条件与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等都很难深入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虽然目前不少中职学校都有多媒体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但不少教师也只不过单纯地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形式单调无趣,仅仅节省了板书时间,而缺少对情境模拟、角色饰演、案例研讨等多种教学办法的应用,致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少。
(二)考核方法书本化
不少中职院校还是使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法来进行考核。譬如考核一些书本上的定义、贸易术语、与不同贸易术语下的价格换算,当然也涉及到一些简单的案例剖析。这种过于书本化的考核方法,致使学生出现重分数轻能力、重背诵轻革新的倾向。学生平常学习不认真,只须期末考试前“抱抱佛脚”,最后考试照样能考个好分数,而一考完就全忘记。这种考核方法下的学生虽然可能考出非常高的分数,但将来参加工作时,实质操作能力却较低,职业能力非常难与其考分相匹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如此的考核方法完全忽视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实践强性的特征,过于强调书本上的常识,达不到考核学生实质业务能力的目的。
(三)教师队伍学者化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对任课教师的需要比较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常识,又要有熟练的实操技能,同时还要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中职院校的教师不少都是一毕业就从教的青年,他们虽然有丰富的专业常识,较高的外语水平,但因为没从事过实质的外贸工作,也没用过各种外贸单证,因此在讲授实践环节时看上去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目前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培养学生解决实质问题能力的重要程度,在教学过程中也穿插了不少案例剖析,但这类案例都是从网上或者书本上找来的,并非他们亲身历程过的,因此他们的剖析也只不过帮助学生把书上的理论常识运用到案例中,而不可能把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操作过程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学到的还是书本常识。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也和他们一样,理论功底深厚,但非常难适应外贸实战的需要。
3、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教学模式的改革
中职院校应改变现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使用案例剖析法、角色饰演法、项目导向法等多种教学办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1.案例剖析法。案例剖析法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哥伦布?朗戴尔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办法,首创于19世纪70年代。这种教学办法主如果把实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剖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剖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实行业务的能力。学生在学会了入门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自己对案例进行剖析或集体讨论。通过这种办法,可以很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的重难题,提升学生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譬如在讲到买卖磋商的程序的时候,其中关于发盘撤回和撤销的规定是:“一项发盘,即便是不可撤销的,也可撤回,假如撤回的公告在发盘到达受盘人之前或同时到达受盘人,可以撤回或修改。”对于这个规定,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不知道为何要做出如此的规定,所以,在讲授该要点的过程中,可以引入如此一个案例:“中国A企业的业务员李某于11月1日上午以特快专递向日本B公司发出实盘,限11月十日复到有效。快递刚一发出,A公司就收到总公司紧急公告:该产品自11月1日起提升价格20%。李某当即以电传公告他们撤回原发盘。
2日上午A公司收到他们发来的电传公告,表示无条件同意11月1日发盘。试剖析:依据国际惯例,A公司是不是要以原发盘条件与B公司达成买卖?”问题一提出,学生纷纷发表我们的看法,并且有的同学还会主动纠正别人的错误。这样来看案例比纯理论的描述来得更为直观、形象,通过案例剖析,学生不但学会了发盘的撤回和撤销这个要点,还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处置实质业务的能力。
2.角色饰演法。角色饰演法是通过模拟真实的外贸场景,让学生饰演实质业务中的角色,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化课堂所学的常识,以达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比如:在讲到买卖磋商之前,可先找两位同学来表演买卖场上的较量,其中一人饰演卖方,一人饰演买方,模拟整个买卖磋商的场景。通过角色饰演,学生自己就能讨论出买卖磋商的内容,与整个买卖磋商的步骤,最后教师再加以概括,解说相应的要点,如此学生自然会印象深刻,学过将来也不会那样容易忘记。又如,在讲授“货款的支付”时,可以指导学生分组,5~6人一组,各成员分别担任买方、卖方、银行等角色,模拟汇付、托收与信用证等的业务步骤。通过角色饰演,学生比较容易就学会了各种支付方法的运用。笔者发现,在课堂上运用角色饰演法,能很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枯燥的常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学到了更多的技能。
3.项目导向法。项目导向法是一种以实践为首要条件,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系统的教学办法。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项目,来提升操作技能,最后达成零距离上岗。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款的支付为例,可以通过设置项目让学生完成支付方法的选择。学生可分别饰演进口商和出口商,选择几种主要的货款结算方法,如信用证、电汇、票汇、D/P、D/A等。全班学生可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结算方法,完成有关的业务步骤,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修改信用证、撤销信用证等。最后,老师可依据每组的表现打分,点评各组表现好的地方和需改进的地方,这将大大勉励学生,增加他们的收获感,如此他们就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学会了有关的技能。
当然项目教学法并非任何状况下都可以使用,合适套的实训室、实训设施与实训软件是项目顺利完成的首要条件条件,这就需要学校要加强资金的投入力度,健全有关的设施设施。除此之外校外实习基地也是很好的选择,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如此就能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和设施,其次学生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找到乐趣。假如企业能同时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把企业的技术骨干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那就能达成学校企业的双赢。
(二)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一般是闭卷考试,以分数定命,以成绩论英雄,这种评价机制只能考核书本常识,反映不出学生的实质操作能力,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目前也有不少中职院校使用“平常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这种考核方法,综合考虑三者的比重,最后得出总评成绩,这种办法改变了单一的考核方法,但仍然没突破传统的书本常识的考核,缺少对学生实质操作技能的考核。因此,针对中职学生的特征,可打造以理论常识、操作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并参照学习习惯的综合考核体系。还应该注意考核方法的多样化,以实操能力的考核为主,理论常识的考核为辅。当然,可以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考核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每一个项目的业务步骤都要完成。到期末学习结束时,则综合考虑学生平常的实训表现和理论考试的成绩作为最后的总评成绩。譬如平常成绩以学生作业、课堂答问、出勤状况等为主,占总成绩的20%,传统的卷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学生在不一样的学习阶段对每一个模块的操作与完成状况占总成绩的40%,最后的综合模拟实训考核占总成绩的10%。总之,改革后的考核方法将减少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增加实质技能的考核,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要更体现出学生对该课程常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三)师资队伍的改革
中职学校的教师不只要拥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常识,而且要有非常强的实操技能,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因此,中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不可以光有高的学历,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更为要紧,因此,要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中职院校可从以下两方面采取手段:一方面鼓励一线教师到当地的外贸公司进行企业实践,或者外出进修、参加培训,如此一来,教师的整体素质可以得到提升,同时也能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其次积极引进人才,从企业聘请一些专业能力强、理论常识丰富的外贸从业职员来担任兼职教师,或者请他们按期来学校举行业务专题讲坛。通过使用这种“走出去,请进去”的模式,最后打造起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